【经验交流】
高标定位促融合踔厉奋发开新局
——市科技局奋力推进新形势下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走深走实
市科技局对标对表《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走深走实的意见》精神,以“创一流、强基础、争进位”活动为抓手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不断推动“科技创新大突破”在吉安落地落实,助推全市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走深走实。
集聚创新资源,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根基。一是积极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。制定促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,建立优胜劣汰和择优支持动态管理机制,切实增强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。全市省级技术创新中心、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达34家,立讯智造入围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现场考察,为全省7家入围企业之一。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。第一批申报高企169家,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3家,完成下达任务的86%,完成率居全省前列。三是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科技创新人才项目。积极申报省“双千计划”创新类人才项目,首次开展“启航井冈”访问学者培养计划,为本土人才培养搭建平台、提供沃土。
狠抓项目实施,着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。一是不断优化和加强科技项目管理。强化科技项目的引导带动作用,1项成果获批“2021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”,6个项目荣获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,获奖数量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。同时,积极向上争资立项,今年获省级以上科技资金7400万元。二是深入实施科研项目“揭榜挂帅”制度。加大产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,出台《吉安市“揭榜挂帅”项目工作实施方案》,向全社会发布了3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“揭榜挂帅”项目。三是充分发挥科技金融赋能作用。“科贷通”业务贷款余额2.45亿元,累计放贷5.9亿元,实现新突破;为49家企业争取了省科技厅贴息资金132.67万元。
深化科技改革,全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。一方面,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。率先在全省出台了《关于深化科研单位改革的若干意见(试行)》,开展扩大单位人事权和管理权、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以及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四项试点,深入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,大力破除“四唯”问题,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贡献、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。另一方面,精准聚焦破解瓶颈问题。为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,抓紧完善《吉安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(2022-2024年)》,重点解决创新活力不够、支撑条件不足、管理体制不畅、创新环境不优等瓶颈制约问题。
强化科技赋能,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。一方面,大力推进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“一号发展工程”。以“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、数字化应用”为主线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,制定落实全市数字经济“一号发展工程”工作方案,推动科技和数字经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新建成5G基站314个,千兆宽带用户近12万,“智赣119”接入数达69.7万,智慧水表连接数达5.8万,窄带物联网连接数达106万。另一方面,对标先进强布局。积极配合吉安光电科创城和金鸡湖创新小镇建设,组织人员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做法,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及建设方案。先后邀请南昌航空大学、赣吉专家组、井冈山大学等专家参与数字经济工作研讨,积极布局数字产业发展赛道。
坚持真招实策打造人民满意政府
——峡江县深入推进新形势下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走深走实
《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走深走实的意见》印发后,峡江县对标新形势下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要求,不断丰富拓展内涵外延,全力争创全省“五型”政府建设示范县。
一、强化对标对表,落实创建新要求。一方面,机制先行。紧扣省级“五型”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目标,制定出台创建方案。完善人员保障、经费使用各项管理制度,新增2名“五型”办工作人员,推动“五型”政府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。另一方面,示范引路。以桐林乡获评2021年度全省政府系统“五型”政府先进集体为契机,制定示范创建方案,开展示范乡镇、示范单位、示范窗口创建活动,积极引导全县政府系统和广大干部见贤思齐、争先创优,在全县各乡镇营造比学赶超的创建氛围。
二、用足真招实招,力求创建新成效。一是对党忠诚不动摇。严格落实政治学习“第一议题”制度,做到全面系统学、及时跟进学、联系实际学,特别是叶建春省长在省政府党组(扩大)会议上关于“五型”政府建设的讲话和《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走深走实的意见》等文件精神,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决策部署落到实处。二是改革创新不停顿。谋划推进94项重点改革事项,升级打造赣江流域环境资源法庭,建成千亩生态司法替代性修复林基地,审判的跨省转运倾倒危险废液污染环境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度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;推行“村干部+网格员+代办员”政务服务模式,入选全省“放管服”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。探索推行“四会”招商模式,出台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奖励办法,设立5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并完成备案,招商引资热潮持续高涨,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个,其中“5020”项目3个。深入开展研发投入攻坚行动,工业园区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快步推进,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,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18家,顺福堂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。三是担当实干不松劲。实行“红橙黄绿”亮色通报制度,92个县重点项目、65个市重点项目序时推进,向上争取资金8.3亿元;加快打造全省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,出台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倍增升级三年行动方案,精选30家实体企业实行点对点帮扶;深入开展小县大节庆系列活动,举办商贸促销活动12场,发放消费券120万元,带动商贸消费4000余万元。四是服务人民不止步。制定《关于有效应对疫情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措施》,出台纾困解难措施40条,累计为企业减负3.82亿元。不定期举办企业家早餐、午餐会,全覆盖结对帮扶县内1.2万余户市场主体,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,梳理并解决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391个。五是自身建设不懈怠。持续整治“十型”问题,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,着力锻造一支信念过硬、政治过硬、责任过硬、能力过硬、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,切实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。
三、注重共抓共建,形成创建新合力。一方面,注重督查督办。成立2个“五型”政府建设交流督导组,对乡镇、部门进行督促指导,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;扎实开展“啄木鸟行动”“随手拍”“政务公开日”等活动,加强“五型”政府建设监督员队伍建设,每季度组织开展明察暗访,定期开展“五型”政府建设座谈会,每季度开展网络平台和监督员反馈问题回头看,通过“掌上峡江”微信公众号、政府网站“五型”政府建设专栏和电视新闻等渠道,及时向社会公布反馈问题整改情况。另一方面,注重常态长效。常态化开展各乡镇、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谈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访谈活动,每月编发“五型”政府建设简报,将“五型”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体系,协调推进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走深走实。
鲜明方式载体创“第一等工作”
——泰和县螺溪镇推进新形势下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走深走实
螺溪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、市新形势下“五型”政府建设新要求、新部署,创新“五型”政府建设方式载体,不断推动新形势下“五型”政府建设走深走实。
一、以干部三学为载体,打造忠诚型政府。一是开展干部夜学。每周四晚学习党的理论、政策方针及综合业务知识,全方位培养干部基本的政治素养。二是开展专家讲学。定期邀请市、县专家骨干进行相关政策及业务知识培训,努力对标一流工作水平。三是开展自主研学。以问题为导向,全镇五大办公室在工作空档期组织学习所属业务知识,通过“师傅带徒弟”,将48名干部结成对子,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。
二、以勇闯新路为引领,打造创新型政府。一是在民生项目上下功夫。坚持“项目为王”理念,科学编制中心镇五年规划,重点谋划39个镇级重点项目、60个村(居)自建自持民生实事项目和12项全镇年度改革事项,深入开展螺溪镇高质量发展改革年活动。二是在三产融合上下功夫。立足特色产业,举办2022中国泰和第四届小龙虾文化旅游节、“我们一起来养虾吧”小龙虾产业发展大会、“虾王”“虾后”争霸赛,扎实推进“一村一社一基地”改革项目,成立螺溪镇“田教授”产业发展奖补基金池,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。三是在传承红色基因上下功夫。连锁打造6个幸福茶馆并投入使用,积极发挥初心广场、肖华燧故居、周矩纪念馆、秋岭红色名村等红色教育阵地作用,积极开展庆“七一”专题等系列活动。
三、以破解难题为导向,打造担当型政府。一是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。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,加强防返贫监测、帮扶,走访排查重点农户,消除“两类人群”风险;搭建6个村级“党建+互助养老之家”,深入开展“四问四访”“五民”活动,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。二是改善镇村人居环境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,出台《螺溪镇圩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》,圩镇管理坚持实行街长制;以农村“八乱”整治为抓手,每周开展环境整治日活动,设置“红黑榜”“曝光台”,推广“整治+积分”模式,巩固提升“三沿六边”环境卫生整治成效。三是强化工作作风建设。以“两对三提”作风大整顿活动为契机,结合幸福茶馆、普田村周矩家风家训教育基地、藻苑村纪律教育室、保全村纪律漫画室等教育阵地,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和家属开展廉政专题教育。
四、以吉事即办为品牌,打造服务型政府。一是创新开展暖心服务。打通便民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主动为在外人员和出门不便的群众提供“隔空办件”和“上门服务”。二是创新推行“三免服务”。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4个综合窗口,由全科干部负责“一窗式”业务办理,提供免费复印、免费打印、免费邮寄服务。三是创新设立便民监督“十热线”。在便民服务、干部作风、信访调解等十个民生领域设立镇村监督热线,通过发放“十热线”连心卡、网上公布热线查询,确保群众遇到事情能第一时间找到部门,为民服务渠道更公开、更透明、更畅通。
五、以全科干部为纽带,打造过硬型政府。一是注重干部一线实战。大力推广“实战练兵”,把招商引资、重点项目建设、深化改革等作为干部一线实战主战场,练就攻坚克难的过硬本领。二是注重干部交流轮岗。坚持干部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的用人导向,用交流轮岗方式,推动镇干部下沉到村开展驻村帮扶,村后备干部到镇跟岗学习,进一步盘活干部队伍,推动全面发展。三是注重干部选拔考核。明确全科干部选拔标准,设立30个全科干部名额,以月促季考年评方式对干部进行量化考核,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推荐使用。